米乐对服装设计的理解精选(九篇)

  服装设计       |      2024-06-15 02:29:51

  米乐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服装设计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服装风格是指服装的造型、结构以及工艺等各个方面综合反映,同时也是人们对服装设计整体风格的一种审美评定与认知。另外服装风格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服装外观效果与内在形制方面都会展现出不同的特点,近代服装的发展在风格设计上受到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的影响较深,并且不同地域服饰在审美观念上也开始不断融合,这对于服装文化的发展无疑是一种巨大助力。

  结构主义风格也叫做建筑主义,或者是构成主义。是近代服装风格的代表之一,其设计是立足于肢体造型之上,将重点放在了服装造型的立体感、扩张感的凸显上,强调服装的层次性与比例感,这种设计风格鲜明的体现西方传统服装的审美观念。说到近代结构主义服装风格,就不得不提起“新外观”,它是世界著名品牌ChristianDior的创始人迪奥所推出的时装系列,并对巴黎时装的复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接下来的几年中,迪奥公司陆续推出了“垂直造型”及“郁金香造型”的设计,从这个时候开始,迪奥时装在腰部曲线的设计方面开始有所放松,同时将裙摆上提,在1953年的时候,迪奥裙底边被提升到距离地面40厘米的位置,在1954年在服装肩部幅宽方面有进行了收减设计,裙子下部增大,呈现“H”型,同年又推出了“Y”型系类,迪奥的这些设计,更加符合年轻女子的审美,简洁的线条与直线型的设计,鲜明的体现出了一种华丽、纤细的服装风格,非常符合传统思维对女性服饰的审美观。迪奥所推出的A型、Y型、F型以及“纺锤型”等一系列服装设计,在当时的服装界造成了巨大轰动,人们对于服装新外观产生了更多的想象与创新。从当但服装的发展历程来看,其中不乏结构主义风格的设计师,比如:如皮尔卡丹、巴伦加西亚、阿玛尼、拉格菲尔德、蒙他那、卡布奇等等,这些优秀的设计师在设计上风格总体相同的,但是也都具有各自独特的设计特点,他们有些人钟爱服装的外轮廓服装设计,有的对曲线设计十分热衷,如迪奥和詹姆士;也有一些设计师擅长将圆形和方服装具有造型明确、严肃庄重的外观效果,如皮尔卡丹和古亥格等。形等简单和对比强烈的几何形状放在一起,使服装具有造型明确、严肃庄重的外观效果,如皮尔卡丹和古亥格等。结构主义作为传统服装设计的风格理念,在服装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拥有不可撼动的地位,同时也对服装设计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

  西方服装设计理念在服装设计领域的影响十分深远,这使得很多设计师被这种思维方式所桎梏,设计上也很难求新求变,而服装行业想要持续发展,必然会突破这种桎梏,另辟蹊径,这个时候解构主义的设计理念被提出,并引发了巨大轰动。解构主义的出现无疑对服装设计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它的设计理念与结构主义完全相反,它不倡导有章可循的结构设计原则,而是强调无结构设计的理念,这种设计方式改变了传统西方的服装设计方式,将人体线条与服装设计相融合,更能体现服装的人性化。日本的三宅一生是解构主义设计风格的代表,其在设计上借鉴了立体剪裁的方法,将平面构成融入到了服装设计中,运用前开包裹型、贯头型等直裁技术,使得服装更具特色,这些设计方法的运用,与传统西式服装所秉持的精致、准确原则刚好相反,极大的挣脱了西方时尚界的人体造型结构立体剪裁造型模式,运用反向思维进行服装设计,掰开、揉碎,再组合,形成奇突的无结构设计模式,开创了基于东方传统制衣技术模式的解构主义设计风格。解构主义的设计理念是将东方服饰的设计理念作为设计基础,在设计上更能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倡导服装的舒适性与自然性,释放身体,不让服装成为人体的束缚,这种设计风格改变了服装设计的最终目标,将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有机融合为一体。设计人员应该认识到服饰穿着者与服饰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两者一同结构外界的审美批判,解构主义突破了传统西方服装在形制上的限制,将穿衣者地位凸显出来,从崭新的角度诠释了穿衣者与服装之间的关系,这种理念下所设计出来的服装,会让穿衣者有更加舒服的穿衣体验,在展现美的同时,穿衣者在身体上也得到了释放,穿着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所穿着的服装,而不仅仅是被动地限定于设计师已经设计完成的造型之中。解构主义服装看似无形,却疏而不散,正是这种玄妙的东方文化的抒发,赋予了作品神奇的魅力。

  本文针对服装设计中的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设计理念进行了两大点分析,从中可以了解到这两种完全不同的设计理念对于服装风格的发展与演变有着巨大影响。西方设计理念与东方设计思维的相互撞击,使得服装设计师在设计服装的过程中会产生更多的“火花”,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离不开创新,当代服装设计者们应该从服装设计本身的发展历程看到这一点,并应用于自身的设计实践中,敢于冒险,积极创新,这样才可以推动服装的发展,使现代服装语言更丰富多彩。

  [1]刘成霞,鲁沛.服装款式解构设计的基本方法[J].纺织学报,2011(11).

  [2]蒋红英.结构主义风格和解构主义风格的服装结构设计比较[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1(02).

  [4]郑宁.浅谈解构主义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运用[J].美与时代(上),2010(10).

  服装行业的产业链较长,涉及的环节也较多,至少要有设计师、制版师、工艺师三种工作岗位。服装设计师通过流行趋势的把握以及市场趋势的分析等进行包括款式、色彩、面料等几个方面在内的服装款式造型设计,绘制服装效果图。服装制版师根据设计师的效果图,分解服装结构,通过服装结构设计实现服装的二次创作,形成平面衣片,制作工业样板,进行样板系列化,指导生产等。服装工艺师将样板师分解的衣片进行缝合,实现面料从平面到立体,最终实现设计作品。通过样衣的制作,确定生产工艺流程,确定工位,指导生产。服装制版师处于服装工业生产的中间环节,其二次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设计师设计意图的表达;同时,对于工艺师也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因此服装结构设计师是服装生产过程中的核心技术岗位。

  服装设计由款式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三部分组成。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基本上也是按照上述三大组团进行设计的。服装款式造型设计课程组团一般由设计基础、设计思维训练、设计表达、专题设计等课程组成;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组团一般由立体裁剪、服装人体工程学、服装制图、结构设计原理、工业制版等课程组成;服装工艺课程组团由服装机械原理基础、服装工艺、服装生产管理等课程组成。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组团在服装专业的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实现学生设计表达,由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培养学生服装设计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

  我国高校服装专业的建立时间比较短,服装结构设计在多数人眼中属于服装裁剪范畴,认为技术含量不高,甚至是不屑于研究。由于人们对于服装结构设计的认识不足,导致服装结构设计理论的研究不够深入和系统。目前,流派众多,以平面结构设计为例,服装行业中有原型法、比例法、D式裁剪法、梅式裁剪法、360度裁剪法等。高校教学常用的是原型法和比例法,而原型法中又有文化式原型、登丽美式原型、美式原型、英式原型等;比例法中又有六分法、十分法、短寸法等。各种方法各有特点,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由此可见,服装结构设计理论的系统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服装设计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尤其是服装结构设计环节。一个制版师的能力如何,实践经验丰富与否,直接决定着成衣的效果。但是,目前高校的服装结构设计教学多数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实践环节薄弱。多数教师所讲授的服装结构制图款式传统、陈旧,结构设计原理教学模式化,与市场脱节。由于实践内容缺少时效性,所以学生兴趣不高。实践过程多为制作1∶5的示意图,1∶1等大图制作不多,而且多是为了练习而练习,往往缺乏后期的成衣实践验证。要求学生实践练习的目的多是为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对于实践技能的掌握和熟练要求不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无论是从质量上还是效率上都与生产实际需要差距较大。总体来说,高校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实践环节较为薄弱。

  首先,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组团中的相关课程衔接不够紧密,如立体裁剪、服装人体工程学、服装制图、结构设计原理、工业制版等课程的教学往往是孤立的,缺乏横向融通。其次,服装款式造型设计组团的课程与服装结构设计组团的课程衔接更是欠缺。款式造型课程的教师只注重学生艺术感觉的训练,只注重设计的款式、色彩、面料等因素,对于服装结构的关注和指导很少。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师往往比较注意与工艺课程的衔接,而对于款式造型设计的关注较少。各课程组团之间的纵向衔接不够紧密,学生孤立地学习各门课程,缺少全局观和系统性,不能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由于我国高校服装专业设置较晚,服装专业教师队伍还不尽成熟。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师大体由几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学院派,由高校课桌到高校讲台,理论功底较为扎实,实践经验较少;一部分是企业派,在企业一线从事生产多年,实践经验丰富,但理论功底略显不足;还有少部分教师是20世纪90年代从纺织、染织、工艺美术等专业经过进修学习后转到服装专业任教,系统理论学习不够,实践经验更是欠缺。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于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尤为重要。

  服装结构设计是根据款式造型设计,解决衣片与衣片之间的逻辑关系,衣片缝合后所形成的成衣立体空间与人体空间的对应关系的科学。所以,理解服装衣片与人体之间的对应关系与规律,是研究服装结构的基础。首先,要研究人体每个部位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规律,掌握人体和人体空间结构,再利用目标人体和服装人体的规律和服装平面结构衣片数据相对应,最终形成相对应的平面衣片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将服装各个平面组成衣片的排列关系用数学的方式加以规范化。通过服装结构数学模型的研究,总结核心本质规律,提高服装结构设计理论的系统性和实用性,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服装结构设计首先是理性的分析,然后才是感性的升华。所以加强服装结构课程组团的系统研究,通过由立体到平面,再由平面到立体的转化过程,让学生形成理论构架,系统理解理论体系,这是学生学好服装结构课程的前提。

  对于服装结构课程,学生的实践环节应该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基本技能训练,二是专业能力实践。基本技能训练包括立体结构设计时对于剪刀、珠针等的熟练应用技能等,平面结构设计时对于相关制图工具的熟练运用及运用直尺画曲线的技能等,主要是运用工具的能力和心手协调能力。专业能力实践包括基本绘图能力、根据效果图进行结构设计制版的能力、工业样板制作能力等。将实践技能和能力有针对性地分解成若干个项目单元,在注重学生实践作业质量的同时,逐步提高学生的操作熟练程度,提高效率,以适应服装行业高效率、快节奏的生产模式。以平面结构设计时袖窿曲线的绘制为例,现在很多教师习惯教给学生使用曲线尺来绘制。但由于服装的款式和规格是不断变化的,袖窿曲线也应该随着款式、规格的变化而有所区别,而曲线尺的曲度却是固定不变的。学生绘制时,要么不论服装怎么变化,曲度都一样,失去了设计的意义;要么因没有合适的曲度,学生无从下手。所以训练学生用直尺画曲线的技能是十分必要的。用直尺画曲线是企业技术人员必备的基本功,也是服装设计师必备的技能之一,但是高校教学时却一直没有强调和重视它。其实只要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训练学生的心手协调,一般的学生只需要几周的时间就可以做到基本熟练,而佼佼者只需几天就能达到十分熟练的程度。加强学生技能训练,提高实践项目和环节的针对性,精心规划、循序渐进,最终就能达到提高学生综合实践技能的目的。

  服装结构设计相关课程的衔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程组团内课程之间的衔接,二是三个课程组团之间课程的衔接。目前高校的服装结构课程一般是每门课程单独授课,各自为政,横向融通较少。例如:立体裁剪开设1~2个学期(大一、大三),服装人体工程学开设1个学期(大二),服装制图开设4~5个学期(大一至大四),结构设计原理开设1个学期(大三或大四),工业制版开设1个学期(大四)。从开设的时间上看,基本符合知识逻辑体系,但是由于每门课是由不同的教师授课,缺乏有效的衔接。建议可以尝试打破各课程界限,以裙装类、裤装类、衬衫类、西装类、时装类等项目为切入点,以人体工程学为基础,运用立体裁剪(立体制版)、平面制版、变化原理,最终形成工业样板的思路来调整课程设置,让学生了解每一类典型服装款式从形成到最终完成工业样板的全过程,达到系统理解、熟练掌握、融会贯通的目的。服装结构设计是服装设计到生产的中间环节,在服装结构设计原理与实例讲授中要与服装款式造型设计课程相衔接,对设计作品加以分析、分解,将款式造型设计通过理性的二次创作,把效果图转化为可供生产的样板。在服装工业制版的讲解中要与服装工艺课程相衔接,对于样板的缝份、吃量、剪口等的设计合理,裁断版、工艺版的制作准确,对生产工艺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同时,还要通过工艺制作,对所设计的样板准确性和合理性进行验证。一个不懂款式设计的制版师是没有灵魂的制版师,一个不懂工艺设计的样板师是没有根基的样板师。只有通过三个课程组团的有效衔接,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师资队伍是实现改革与创新的核心和原动力。教师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实践技能与实践经验的熟练丰富程度,对理论前沿的创新能力和市场前沿的把握程度,都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水平与质量。作为专业教师首先要通过开展教研、科研、学术交流、学习培训等多种形式,不断归纳总结,建立起完善和科学的知识体系,摒弃理论陈旧、技术性差、脱离实际的内容,不断吸收本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做到知识的优选与优化,深入系统地研究理论前沿知识,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要经常深入市场、深入企业,了解市场动态,掌握企业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根据市场、企业需求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服装结构设计教师不仅是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同时也应该是一名合格的企业制版师。高校在培养自身教师的基础上,要适当聘请企业一线的制版师参与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工作,给学生开设讲座或者兼任部分课程,让学生了解、掌握企业中的一些新工艺、新技术,感受企业的真实情景和状态,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这门课程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服装CAD课程是利用CAD软件来帮助进行服装设计的,包括款式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等一系列服装设计流程,极大地方便了设计者,为设计者提供了更强大的设计工具支持。而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则是教导设计者如何进行更加合理的服装设计,是对设计者关于服装设计的思想和理念的一种教育。二者相互结合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服装CAD主要是教授CAD软件在服装设计领域的使用方法,方便设计者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设计工作,主要教授如何将设计理念更好地实践出来。而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是教授各种服装结构设计的方法和技巧,其中也包括各种服装设计软件的使用。服装CAD是训练学生实现设计思想的工具与技巧,而服装结构设计是完善学生的服装设计思想,搭建思想与实践的桥梁米乐,二者正是实践与理论的两种体现形式,不管是性质还是内容都有着非常优秀的整合条件,只要找到正确的方法进行有机整合,自然能够将两门课程融合到一起,提升学习者的整体素质。

  随着服装市场的发展以及对人才需求类型的转变,各种企业都更希望聘请优秀的综合型人才。将服装CAD和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整合起来就是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出更加符合要求的新型综合人才。现在企业需要能够完成整个服装设计流程的人才,不仅能够提出设计方案,也能够利用软件实现设计方案的设计验证,做出更加完整实际的服装设计。这样的发展潮流为服装CAD与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整合提供了动力,二者的整合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可以将服装CAD内容融入教学内容当中,在完成基本设计理念和方法的教育之后,可以教授服装CAD的使用方法,鼓励同学运用这种软件来进行服装设计,培养学生使用CAD软件的习惯和能力,讲授一些基本的使用技巧和方法。

  在教授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时,老师可以使用CAD工具向同学演示具体的设计过程,这样除去理论知识之外,学生可以对服装结构设计有一种更加直观的接触和感受,同时也向学生普及和加深了对于CAD软件的使用方法。例如,服装设计中“省”的分解和转移是女装设计中的重难点,在讲解了基本方法之后,老师可以通过CAD结构设计模块中的“褶子(省)”命令中的“建立褶子”“一转一”或者“一转二”等工具向同学演示,这种直观的讲解方式更加有利于加深理解。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同学对于服装设计基本理念的实际认知,使二者共同作用,促进学生的理解和应用。

  服装CAD是服装设计中偏向实践的课程,而结构设计课程则是以理论和技巧为主,结合工具使用的一门课程,相互的结合可以使得学生掌握更多的设计思想,创新思路,并且运用有效的工具将自己的设计思想实际展现出来,这才是完整的服装设计方案的形成。二者的有机整合既是符合当前行业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设计者设计能力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

  在无数年传统的设计理念中,材料学是设计师必备的课程,服装材料一直是制约和引导设计师设计作品的主要因素之一,服装材料作为服装本身最直接的载体,从诸多方面影响着设计作品的最后效果。原始文明时代,人们着装能使用的材料是有限的,树叶、兽皮等原始材料都是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取,经过简单加工、处理后直接着身。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服装材料有了明显的改变,从原始材料不断演变成后加工材料,织物、合成纤维、化学纤维等服装材料不断涌现市场,给了服装以不同的表达方式,人们的思维观念在服装上得到了更大的体现。不同的材料诠释着不同的服装语言,材料的机理往往也限定了服装最后的成衣效果,给了服装设计师一个导向,但同时也限制了服装设计的思域。

  在时代的变迁中,不同时期的服装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烙印,希腊和罗马文明中优雅、流畅、简洁的时代特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欧洲14世纪中叶繁琐、高贵、华丽的宫廷着装一直影响着现代的设计师;以及中国大唐盛世时期百花齐放的服装文化在世界服装文化史上都影响深远。在这些设计中不但体现了当时的经济、文化,同时也体现了当时的工业文明,工业的发展直接影响了服装材料的再创造,高速发展的现代工业不断革新了服装材料的外在形式,开阔了服装设计的视野,让服装的表达形式更丰富多彩。

  20世纪中叶,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人类文明进入数字化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演变,工业与科技的迅猛发展,绚丽的图像处理技术逐步升级使服装超越了地域和空问的限制,设计趋向国际化米乐,这给了服装设计师一个全新的平台,天然织物、合成纤维、化学纤维已经满足不了服装设计师们对艺术作品的追求,服装材料走向多元化。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并给予充分的实现,对于设计师来说已不再是天方夜谭,设计师利用先进的设备与工艺,更大限度地改变着材质的外观,为了让设计作品更加生动,设计师们把其他领域的技术运用在服装设计中,水洗、磨砂、漂染、旧处理、甚至是烧烙、焊接、模制等等,使许多材质重放异彩,服装设计与服装材料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纵观国际服装史米乐,凡优异的设计师在设计理念和材料的后处理技术中均有独领风骚之处,约翰加里阿诺的建筑风:注重服装的结构,在人体的基础上结合建筑的设计理念诞生了多种服装式样。三宅一生的褶皱风:褶皱之美是其设计作品中的要点,设计作品所选择的素材通常不拘一格,外观造型自由而奔放,他的作品常常来自未知的源泉,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他设计的服装形态差异很大,但总是充满个性的灵光,带着无拘无束的解放感。“坏小子”亚历山大麦克奎恩的颓废风:对于典型的时尚无政府主义者麦克奎恩来说,咄咄逼人的挑衅是其设计的基本要素之一。胡塞因查拉雅曾设计出一款可以变成桌子的裙子,只需要按一下弹簧。Junya Watanabe的衬衫只能让人歪着肩膀穿。比利时设计师马丁马吉拉体现了忧郁的北欧人的审美特点,在他手里,解构作为一个非学术意义上的术语,给我们从截然不同的角度审视极端主义时装带来一丝睿智的色彩。这些人无一不是思想解放主义和材料后处理中的佼佼者,他们广泛运用不同材质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的艺术思想,打破了地域、时间、文化、材质和设计领域之间的束缚,更清晰的表达了服装语言,明朗化了设计风格,异军突起,紧紧抓住人们的眼球迅速占领服装市场,演绎着一场又一场服装大戏。

  中国评论家杨世杰曾说过:“一般好的设计就是三个范畴,一个是时代性意义,一个是机能性,再来是造型。不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服装设计、还是家具设计都一样,都具备这三个范畴。而时代性意义表现得最彻底、最完整和最及时的可能是服装设计,因为它不断地在吸收时代的讯息,不断地从时代讯息解析出一个理念表达出来。”数字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服装设计师们像海绵一样迅速吸收着时代气息并把他们扩展到服装语言中,他们已经不再仅仅看着材质寻找灵感来设计服装,观念和材料共同推进着服装事业的发展,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体现。设计理念和设计材料共同成为了服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的设计方向大致可分为一下四种:

  时代的进步为人类的生存大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副作用,污染和资源的枯竭已经开始威胁到人们的生活,绿色环保材料被重新提倡,纯天然服装材料在花俏的服装市场中重新占据一席之地。简洁、优雅、干净的设计风格被很多人喜欢和接纳,简约风格让人无论是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很舒服,可以缓解快节奏生活中的压力,相信这种设计风格在未来的服装设计中仍将继续发展。

  新的时代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强调理念设计,曾经高高在上的世界级大品牌如纪梵希、迪奥等纷纷放弃原有的纯高雅路线,代表设计师约翰加里阿诺不断的尝试不同的材料、不同的风格,甚至是改变原有材料的特有本质,让独特感十足的设计风格占据主流市场,设计师们开始求新、求变,打破以前的束缚,寻求细想解放,让人们从服装语言中重新感悟世界、感悟人生。

  多年来,人体工程学对服装设计的结构设定了一些特有的规律,服装毕竟是为人体服务的,它最原始的功能性就是遮体、御寒,所以尊重人体工程是设计师们一直注重的服装设计特点。当一种结构被多年运用以后,难免会产生腻烦、叛逆心理,设计师们开始寻找新的结构特点,打破原有工程学的特性,进行结构重组,主要体现在褶皱和省位的改变。

  从制作飞机开始,人类始终羡慕生物界中其他生物的生理机能,服装设计中对仿生学也相当热衷,并对设计领域中的其他设计方向展开模仿。桌子、椅子、吊灯、建筑物等等都成为服装设计中艺术形态展现的对象,让人们的思域大大扩展,设计思路空前开阔。

  服装材料艺术已经渗透到服装设计的方方面面,从头饰、首饰、包饰、鞋饰和化妆,服装材料的创新必须站在新的高度,采用新思路,实现多维设计,发挥服装材料的独特魅力。未来的服装设计方向应是突出表现个性为主的独特风格,同样起关键作用的服装材料的创新也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服装设计与材料设计相得益彰才是未来服装的发展趋势,二者相互制约、相互推动,从而为引导时装潮流做出更大的贡献。

  [2]童晓晖,李 一. 浅谈服装材料变化的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J]. 纺织科技进展.2008. (4)

  大学生刚进入高校学习,他们还保留着高中生阶段的活泼、好奇和冲动。大学生对自我认识还未成熟,对自身的定位非常困惑,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喜欢追赶时尚潮流,关注服饰的流行趋势,他们希望通过美丽的外观,赢得自信与肯定[3]。但由于对自身身份和服饰环境的认识不足,导致他们的服饰衍生出许多与他们的身份不相适宜的打扮。对于高校非服装专业的同学来说,很多杂志、电视、明星的着装让他们感到非常羡慕,但对服饰的流行文化了解得非常少,大学生只是针对当下流行的简单复制。在各种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电视、网络、报刊杂志对流行的造势,最先接受时尚变化的是青年学生,在对流行变迁的追逐过程中,更替一个又一个流行[4]。但他们不懂得什么样的流行适合自己,不能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表现出来。大学生在高中阶段更多精力投入文化课的学习,对服装艺术的了解也是非常片面,如对国内外服装发展的历史,世界各个民族服饰的艺术魅力,服装风格艺术等都了解甚微,大学生现有的服饰素养,普遍不适宜将来步入社会工作、生活、社交礼仪等需要。

  提高学生服饰审美能力是公共服装艺术教学的灵魂与核心。审美能力是指人们认识与评价美、美的事物与各种审美特征的能力,也就是说,人们在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作出审美分析和评价时所必须具备的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服装艺术欣赏的课堂应是一个个性化的课堂,一个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课堂。使学生领会服装艺术之美,懂得以自己独到的审美品位和修养,以宽广的胸襟和艺术视野正视众多的地区、民族和不同时代的服饰文化。可通过以下教学内容达到上述教学目的。

  许多高校学生对与其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之首的衣的起源、各种形式服装的分类、中西服装发展的主要脉络、服装色彩、材质和流行趋势等服饰相关内容了解都是缺乏的,使大学生对服装艺术产生一种神秘感。在公共服装艺术课程中,开设服装概论章节的内容,使学生对服装的基本知识有所认识,从文化、人类学、美学、人体工程学和社会心理学等角度,全方位分析服装学的概念、属性、范畴、服装与人体的机能、时空关系与服装演变,服装的造型美与色彩美,为他们揭开服装艺术神秘的面纱,让学生领悟服饰的文化内涵,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为日后深入学习公共服装艺术奠定基础。

  大学生对服装认识是主观的,非理性的,他们对自己服装搭配也是盲目的,对服装各种风格搭配知识也是缺乏理性认识的,常出现各种不合审美习惯的服饰搭配,穿出不得体的衣装,让人啼笑皆非。大学生通过对服装基本风格(古典派、优雅派、柔美派、民族派、现代时髦派、先锋派、男士派和运动派)了解,使他们对不同服装风格的面料、材质、色彩、廓形、细节等表现有了理性的认识,提高了他们服装审美能力,并指导其穿衣搭配能力和自我个性形象塑造。

  让高校学生了解多姿多彩的国内民族服饰特征,领略各个民族的服饰文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国家,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化,其中绚丽多姿的服饰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高校大学生对中国民族服饰认识是肤浅的,通过此环节内容的讲解,使他们初步掌握民族服饰的特征和内涵。通过介绍部分中国民装的典型外部特征以及文化内涵,使他们在赏析民族服饰的同时,激发爱国主义热情。此块内容的教学,在实现公共艺术教育的同时,也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

  从现代时尚潮流的文化背景入手,以艺术形态的自然美和艺术构成的形式美到现在流行的个性美、另类美和休闲美的文化解析为专题进行探讨,提出服装设计美学发展的文化指向,以设计实例解析流行时尚艺术风格美的文化内涵,提出美学理念,分析心理和文化背景,解剖哲学和美学内涵,结合设计案例,使得这些具有浓郁文化艺术内涵的设计美学理念深深印入大学生的脑子里,从本质上让他们了解服饰美学线国内外著名设计师品牌赏析

  琳琅满目的服饰品牌让大学生眼花缭乱,他们缺乏对服饰品牌正确的认识和对服饰品牌文化理解,通过此部分内容的讲解,使他们了解国内外知名服装品牌的概况,在讲授服饰品牌文化特征的同时,讲述设计师的成长经历,设计风格和品牌的发展历程,剖析设计师的设计思想,分析他们的作品,使学生对服装艺术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领悟。设计师励志创业故事也激发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斗志。

  讲解大学生服饰搭配技巧,有助于学生理解服饰美的内涵和服饰美对人物整体形象美发挥的作用。通过妥善运用服饰装扮的技巧更好地进行形象设计中服饰形象的设计与创意,从而提升整体形象设计的效果与层次。以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大学生逐一领会,循序渐进穿衣搭配的三个不同层次,即得体、美观和风格。重点介绍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常遇到一些场合,不同的穿衣要求和搭配技巧,并介绍几种表现大学生青春气息的常用形象搭配。此块内容讲解,可大大提高大学生的穿衣品味,表现其内在的美,引导学生不迷信潮流趋势,利用所学的知识,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自我形象的塑造。在此环节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安排,现场抽取学生,纠正其穿衣搭配误区,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调整搭配效果。此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大学生学习服装艺术的兴趣,学以致用的学习热情高涨。

  服饰礼仪讲解使大学生能够运用服饰礼仪原则、着装技巧,对不同场合、不同对象选择不同的着装,并进行合理的搭配,使他们掌握服饰礼仪的TPO原则和着装技巧,形成正确的服饰审美观,让大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学习、工作中,能够表现出优雅得体的礼仪。

  服装结构设计师,即通常所说的“打板师”。服装打板师的职责是将服装设计师的纸上设计图转化为技术性的图纸,并使它最终成为立体的、动态的、可穿着的服装。服装设计师的设计效果图经由打板师的揣摩、制板及修正,才能转化为可现实操作的服装样式。设计师与制板师密切协作,才能达到服装设计的理想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服装结构设计是服装设计与生产之间的桥梁。

  目前我国的服装结构设计师缺口依然巨大,服装企业由于缺乏专业的制板人才而不得不让岗位空缺的现象并不少见。以我国现有的8万家服装企业计算,至少需要十余万制板师,才能基本满足企业发展需要。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服装结构设计教育观念仍然相对滞后。有些院校对服装结构的专业课设置和教学方向,过于强调对学生的服装技能培训,忽视对学生自身服装设计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其设计作品缺乏艺术美感和精神内涵。而有些院校对服装专业学生只重视其纸上的设计能力的培养,而缺乏服装设计师必备的相关知识量与动手能力,忽视动手能力的训练,不能很好地达到实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导致我国服装结构设计师执业现状不容乐观,也限制我国自有服装品牌的进一步发展。

  由此可见,我国服装结构人才的培养模式尽快进行合理改革,才能培养出适应岗位需要的服装结构专门人才,也才能促进我国服装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服装结构设计师的工作内容既包括根据服装款式及工艺要求进行设计、制板、推档,又包括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这就要求服装结构设计师不仅要具备相应的结构设计技术素质,而且要具备一定的审美心理素质。只有明确了结构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素质,才能据此确定其恰当的培养模式。

  服装结构设计是以人体结构为基础进行的,好的结构设计必须在充分理解人体结构的基础上才可以完成。这就要求服装结构设计师必须掌握人体造型、结构特点,了解人体静态与动态对服装尺寸的不同要求,使服装结构符合人体工学要求;对服装结构中各部位尺寸及松量分配合理,更好地弥补人体缺陷;准确把握款式效果图与人体之间的关系,与款式设计师密切协作。

  在进行结构设计时,不能仅考虑服装款式造型,还需考虑工艺难度对实际生产的要求。务必在达到造型效果的基础上,使工艺尽量简便,从而降低缝制难度,提高生产效率。因此,结构设计师必须具备深厚的服装工艺知识,对结构深入分析,减少制作工艺的复杂性,将在工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提前在样板中解决,使结构更加合理,也使工艺操作更加简便。

  服装面辅料的特性、组织结构、后整理方式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面料的悬垂性、延展性等性能,而这些因素又会对样板的松量、丝绺、工艺处理、造型效果等产生影响,并最终影响服装的款式造型效果。这说明不同的服装材料特性对结构的制作效果有着较大影响。因此,结构设计师必须掌握服装材料的特性,如毛向、光泽、色彩、组织结构、手感等,在充分体现材质特性的基础上,既能够充分体现服装设计的完整性,又能够提高服装材料的利用率。

  结构设计师对服装的处理不仅要符合款式设计师的时尚、美观的要求,而且要考虑到工厂实际生产的可操作性和经济效益的要求。这就要求结构设计师了解各种制衣设备的性能及发展趋势。尤其是对于服装细节上的处理,如线迹间距、面料厚薄等,对制衣设备都有不同要求。因此,结构设计师对设备的技术更新及相应的功能变化要起到导向作用。

  服装CAD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可以提高结构设计精度、节约人力资源、促进服装工业的现代化,而且有助于适应现代服装企业的多品种、小批量、短周期、高质量的生产方式。对于国内服装企业来说,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必须提高国内服装企业中相关从业人员使用CAD系统的水平。熟练运用服装CAD技术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而且可以避免一些人为错误,有利于生产的顺利进行。

  款式效果图体现的只是设计师的灵感构思,往往仅表现出大体的轮廓,这样显然无法进行实际生产。结构设计师必须有严格的工厂概念,将这些轮廓具体到精确的结构纸样,具备扎实的制图基本功及板型制作技巧,以及根据人体结构的特征修正样板缺陷和完美展现设计效果的能力。

  服装结构设计是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也是艺术和科技的融合。服装结构设计师不仅要精通服装结构设计,而且要具备较高的认识服装的能力和审美水平,更要了解服装史、服饰美学、社会心理学、服装流行趋势等相关知识,这样才能在造型与结构设计中寻找共同语言,在充分理解款式设计师的设计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二度设计。

  根据现代服装结构设计师需具备的素质和职业人才定位分析,须对现行教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建立新型的培养模式。

  根据上述分析,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兼具结构设计技术素质和审美心理素质的服装结构设计师,就必须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课程设置应向综合化方向发展,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注意知识的横向拓展与结合。因此必须根据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明确服装结构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跳出传统的专业概念,把课程设置由纵向深入型改为横向宽广型,各学科相互渗透、交叉,开设一些涉及文理科的边缘学科及新型综合学科,以适应科学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

  具体来说,可将服装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分为基础教育、技术基础教育及专业教育三大组成部分。基础教育可包括人文社科、管理系列、专业史论、服装基础系列、服装设计基础系列、工程技术基础系列和选修课程;技术基础课包括人体工效学、服装材料学、服装卫生学、服装心理学、服装社会学等;专业教育包括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

  对于基础课教学部分,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拓宽专业口径,加宽基础课的知识面,加强基础教育,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及综合能力。对于技术基础课的设置,应根据专业主干学科发展趋势和实际应用需要,不断拓宽、加强和更新课程,拓宽就业口径,并注意充分结合国内外服装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最先进的服装结构设计相关信息及技术。对于专业教育课程,教学内容要少而精,避免内容过窄过深的状况,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掌握技术、运用能力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素质培养为目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多媒体应用等多种手段,改变传统的以教师教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并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教师不能仅以知识内容本身为重点,而且要强调获得知识的方法与思维方式,并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钻研,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就能形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与教师完成共同探索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承担主要角色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的任务由全部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协助者。因此,服装结构设计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发展自身的设计思维,将结构设计与艺术创作有机地结合。其次要加强相关课程知识的学习,在精通本专业的知识及技能的基础上,广泛涉猎相关知识,以适应服装结构设计教学的多元化知识体系的要求。

  教师要积极创新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应用能力,把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作为教学目的,并以此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由于服装结构设计专业课程与动手实践联系密切,直观性和操作性都很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设置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部分,通过教师的讲解与直观教具、实物的运用,深入浅出地为学生讲解结构知识,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讨论、解决问题。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与动手实践联系密切,可充分利用课堂及课外的实践机会,既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同时又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可设置一定的实践环节,可组织课外兴趣小组、暑期实践小组等,可给予学生一定的机会来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也可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的服装比赛,并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条件的学校还可让学生参与企业的实际设计生产项目,加强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人才互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形成最佳知识结构,不断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服装教学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突出重点,突出特色,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通过以上对服装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相信一定能够探索出一条服务新形势下服装企业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之路。

  [1]毛大龙,王梅珍.构建具有宁服特色的服装教育新模式.宁波服装学院学报,2002,(3).

  服装设计专业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较为紧密的学科,流行性、技能性和实战性强是其突出的特点。随着社会市场化和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过于保守僵化的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的要求,服装设计教育灵活性和应变性不足已严重影响服装设计毕业学生在社会就业中的竞争力。根据相关媒体统计数据,许多普通院校往届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中,有70%未从事与服装设计相关的职业,而且即使是从事服装设计相关职业的往届毕业生也普遍反映在校所学知识大部分无法直接应用到具体的服装设计工作中去,通常需要在工作中二次学习和适应。这充分说明了当前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已经严重脱节,造成了服装设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下降。对此,除改善教学环境、更新教学设施等硬件条件外,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思路迫在眉睫。要将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培养满足社会市场就业要求的理论和实践兼具、可直接参与设计工作的实用型人才。

  1传统教学管理思想不符合现代服装设计教学的需要。目前,很多普通高等院校都设立了服装设计专业,但在对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管理上,却缺少必要的适应性。很多院校在开设服装设计专业后,没有深入了解该专业的教学特色,仍然按照普通的理工科或者文科专业的教学管理方式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管理,对服装设计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实际上,服装设计专业实战性强,但管理思路没有根据现代服装设计的教学特色予以特色化的管理和指导,反而加入了一些限制,导致服装设计教学大多数仅局限在课堂教学,无法按照本身的需要实施必备的实战训练等,学生毕业后很难直接满足市场需求。

  2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服装设计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践和锻炼,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掌握服装设计的方法和技术。但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以及缺少实践机会、教师实践经验缺乏等客观原因,很多普通服装院校在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首先,许多学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大纲的设置存在一定的误区。如部分学校的服装制版课程,在大学一年级到三年级均有安排,总计一百多课时,但采用的教学方式大多数都是将制版理论直接从课本上照搬打到纸上。制版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学生一定要在具体的服装制作过程中具体操作、并与服装制作工艺课程结合学习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而教学大纲却没有考虑这一点,没有将制版课程和服装制作工艺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统筹安排。这样学生在完成制版课程的学习后,未能掌握制版的理论,不了解所设计的服装版样用布料做出来是什么效果,不知道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工艺方面可能会存在什么问题。其次,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导致教学过程中实践指导的缺失=大多数学校在教师的引进上主要看学历和毕业院校,如普遍要求是硕士学位和国家重点院校毕业的应届毕业生,忽略了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考察。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必然会导致教学过程中在实践指导方面的不足,削弱实践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应有的比重和地位。再次,在校学生缺少直接参与服装设计实践的机会。部分普通院校尤其是地处内地的院校,由于周边环境和地理位置的限制,学生较难通过兼职、课余锻炼等方式在生产企业进行服装设计实战,导致学生无法获得真实的、与生产相结合的服装设计实践经验。

  3教学内容与流行元素脱节。服装设计除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外,还是一门与当前流行元素密切相关的专业,当前的服装流行元素很大程度上会左右教学内容。因此,服装设计的教学内容应根据服装的流行趋势有所变化和调整。大多数教师在长时间的教学过程中,都逐步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面游刃有余,但随着教学时间的增长,经常会疏于及时掌握最新的服装设计的潮流动态,在某些与流行元素结合较为紧密的课程的教学上显得力不从心。如服装材料课程,许多教师感到较难讲解,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市场上不断出现新型服装材料,但教师由于信息途径、关注力度等原因无法及时掌握,从而很难给学生讲授,甚至可能会面临无法解答学生疑问的尴尬处境。同时,对服装流行元素了解不足,也会导致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造成教学内容与当前服装流行元素的脱节。另外,学校与生产企业缺乏互动也是导致教学内容有脱节的原因之一。由于学校对生产企业的需求了解不足,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与真实的生产需要不一致,经常出现毕业生在公司就业时又要经过企业的再次培训才能上岗,造成学校教学资源和社会企业培训资源的双重浪费。

  4缺少实践教学有效评估和反馈提升手段。目前,虽然有学生问卷评估、匿名调查等方式,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师进行评价,对教师改进教学方式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种调查和评估形式比较原始和单一,没有形成系统性、完成性的评估和反馈手段,如评估问卷经常都是课堂气氛、课堂纪律等笼统性的调查,没有针对服装设计专业的特点设置问题,对于教学过程中实践课程的覆盖程度、学生掌握程度等鲜有涉及,从而难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和提升。此外,学校缺少有效的学生就业评估与社会意见反馈体系。许多高校在应届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上仅关注就业指标,缺少学生是否从事服装相关工作的统计,以及选择其他工作的原因分析。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是否有用,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就业学生,学校对就业学生通常缺少长期跟踪和联系,难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进。

  公司求才观:不唯学历重能力,不唯资历重业绩。我们可以看出,首先,技能方面市场不仅需要设计师掌握较为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以及对当前社会流行的服装潮流和趋势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甚至具有一定的市场流行元素预测能力。其次,市场更需要的是服装设计师了解企业的方方面面,包括对市场的调查、产品定位,设计过程中对面料、款式独特的把握,以及产品用何种形式宣传、营销等。因此,服装人才的培养与当前市场需求是紧密相连的,不能关起门来教授和学习服装设计,应以鼓励开放和动手实践的方式鼓励教师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不断从当前市场需求和流行趋势中提取最新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全方位培养。这样学生在参与工作后,可以充分利用学校所教授的学习内容,迅速投入到所从事的服装设计工作中去。

  1根据服装设计教学的特色适当进行管理方式调整。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与其他传统学科和专业的教学存在共性,但其专业的特点也决定了其特色,主要体现在实践性、潮流结合紧密等方面。从这点来看,服装设计专业类似于一门生产技能课。对于该课程的教学,教学管理方面应进行适当改进,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勇于创新,在实践中带领学生学习和掌握服装设计的相关技能。对学生的管理也需要有所调整,除要求学生完成传统的理论学习外,还需要为学生创造实战条件,在可管可控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锻炼。

  2增强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实践是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重要性并不亚于理论教学。但在当前的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影响,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因此,增强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动手能力已经势在必行。

  第一,在课堂教学实施环节,可以根据服装专业的特殊性进行必要的课堂改革,针对课程的需要,利用较为集中的专业课时间,由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市场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如服装材料课程除了部分理论知识在课堂内学习外,其余内容可以由教师带学生直接在面料市场内讲解,针对不同品种的面料进行现场分析。这样的教学模式既生动又直观,既避免了理论授课过于抽象化的弊端,又让学生实时掌握了面料市场最新的流行动态及信息。 第二,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很多教师都是从服装院校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任教,缺少实践经验,因此可以定期委派现任教师深入服装公司进行实践设计锻炼,让教师亲自参与服装设计生产和销售的流程,丰富实践经验,了解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具体标准,这样后续在对学生教学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传授。也可以从服装设计公司中聘请长期从事服装相关工作并具有丰富经验的服装设计师、制版师、工艺师为学生授课,传授具体的实践经验并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丰富学生的课程知识和实战经验。

  第三,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除校内的课堂教学实践外,学校还可以通过与生产企业建立合作培养关系,引导学生参与到服装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去,体验企业的实际生产流程,从而促使学生将自身的学习与企业的项目相结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完成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掌握流行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思路,获得真实的生产经验。学校还可以与企业联合举办设计比赛,一方面给学生提供展示设计能力和锻炼的机会,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借此机会征集到好的设计作品投入生产并形成效益。另外,学校可以通过设计比赛让社会和市场来检验学生的设计作品并给予指导。如邀请企业管理者、设计师、制版师和工艺师等来做比赛评委,从服装板型、制作工艺、款式设计、整体搭配、形象设计等方面全方位对学生作品进行综合评判和提出改进建议等,使学生明确下一步学习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在业余时间开展实体服装设计创业活动,如指导学生通过开淘宝服装网店的方式直面社会与市场,让社会和市场对学生的服装设计综合才能进行全面检验,引导学生及时进行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总结,真正满足市场对服装设计人才的需求。

  另外,学校应鼓励教师和学生广泛参与全国及全球的各类服装设计大赛,提升教师和学生整体的设计素质。可以将比赛作为教师和学生与外界交流的互动平台,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创意思维在紧张的比赛氛围中不断升华米乐,无论最终能否获奖,都可以使每个参赛者获得许多课堂上所接触不到的经验与知识,为教师和学生以后的发展提供更为深厚的基础。

  3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及时性。由于服装具有流行趋势变化快速的特点,服装设计教学的内容必须与当前服装流行趋势紧密关联,才能体现其价值。因此,教师在保证自身理论教学基础素养的基础上,应注意对新的服装流行元素、制作工艺、服装材料和服装机械等密切跟踪,并根据流行信息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及时性。

  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当前发达的计算机网络,了解各种最新的服装设计相关流行信息,掌握服装设计的潮流动态;另一方面,在保证教学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学校可以通过鼓励教师创业或者深入服装公司参与设计工作的方式,让教师有机会接触到当前主流的服装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促进教师对所掌握的服装设计知识不断更新,更贴近当前市场的需要。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定期安排教师外出短期考察或进修、参与各类服饰博览会和会展的方式,让教师拓展眼界,及时掌握服装设计的流行趋势。

  4建立完善的信息化教学效果评估和反馈平台。为弥补现有教学效果评估和反馈机制的不足,可以通过日益完善的IT技术和通信手段,建设互动式的信息化平台,支持系统化的教学效果有效性评估,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进提供参考。随着电子教案、电化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推行,当前的教学方式已经可以支持构建互动式的教学效果评估平台。通过信息化平台,教师的教案可以自动录入系统;每次课程结束后,信息化平台可以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提取关键点并自动在微博上发布,或者生成电子问卷并发送到学生的电子邮箱、聊天软件等;学生可以方便地通过各种方式对教师的授课内容进行反馈并提出疑问、改进建议等;在学生评估后,信息化平台可以自动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汇总给学校和教师,不但支撑了学校对教师教学效果评估的需要,同时又为教师回答学生疑问、教学方式改进和教学内容更新提供了支持。

  服装专业是一个对从业人员要求极高的行业,其不但要求服装设计者就有较高水平的专业能力,还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然而,通过对各大高职院校的调查和研究我们发现,很多学校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重艺术、轻技术;重视纸上效果、轻视服装内涵等。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要向提高高职教学的教学质量,为我国服装设计输送更多高质量的人才,就必须要加强对存在与教学之中的问题的研究。

  纵观我国各大高职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我们不难发现,很多高职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仍旧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办学思维之上,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视:首先,很多教师在教授服装设计专业的过程中,并没有及时的将服装界的最新发展动态高职学生,使得学生不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并了解服装界的变化,阻碍了学生在现有水平之上的突破和发展。第二,由于受到传统的文理分科的影响,使得学生的知识面过窄,阻碍了学生了解其他知识。

  服装设计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对于服装设计专业来说,理论知识只是一种工具,更多的则是需要学生以理论知识为基础进行主体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创造出新颖、独特且实用的服装。然后就目前的现象来看,很多高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分的强调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以及对学生思维的培养。这样的情况使教学工作出现了严重的缺失。

  良好地评价体系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再不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薄弱点。然而,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存在于我国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工作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评价体系落后:首先,很多高职院校仍旧是以理论知识为主要的考试内容,并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这样的情况不但背离了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而且还严重的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此外,由于设计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专业,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这就使得很多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往往会带有较为浓重的清晰化色彩,即,按照自己的喜好来评定学生的作品。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但忽视了学生的努力,更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导致学生出现厌学的情绪。

  实用是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工作时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如果一件设计脱离了实际,那么无论其多么的新颖、漂亮,都是毫无价值的。目前,很多高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味的追求设计的新颖、追求纸上的效果,致使学生在进行服装设计的时候,忽视了对实际情况的调查和研究,使得很多设计根本不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甚至不能够制作。

  首先,教师必须要加强对服装界的关注,并要及时的将服装界的动态传递、告知给学生,使其能够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并掌握服装界的动态以及发展趋势。其次,教师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的了解,全面掌握其知识的薄弱点,继而要以现行的教材为基础结合学生知识上的薄弱点编写补充教材,以此来帮助学生了解其他方面的知识,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消灭知识上的薄弱点。第三,要合理的调整课程设置。在这方面,教师要以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合理的调整实践课和理论课的比例,避免出现实践课多于理论课或者理论课多于实践课的情况,只有合理的配置实践课和理论课的比例,才能够有效地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并通过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

  在这方面,教师必须要在继承传统评价体系的优点的基础上,全面革新评价体系,构建新型的、适用于服装设计专业的评价体系。首先,要革新评价内容,不能够单纯的理论知识为主要的评价内容,而要将学生的日常设计、作业等也一并纳入到考核内容之中,力求更加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情况,避免学生在考试前突击学习而获得高分情况。其次,要多采取多教师评分制。在评阅学生的日常设计和作业的时候,学校必须要采取多教师评分制,即,要成立评分小组,对于同一份设计,每位教师都要基于一个恰当的分数,而后取平均分当做该份设计最终分数,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情绪化评分,才能够确保给予学生公正、客观的评价。

  对于服装设计专业来说,如果一味的追求创新,就会使服装脱离实际;反之如果过度的追求实用,就会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师必须要处理好创新与实用之间的关系。对于低年级的同学来说,教师可以采取“重创新、轻实用”的教学策略,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打开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并能够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对于高年级的同学来说,教师则要采取“重实用、轻创新”的教学策略。这是因为,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并形成较为成熟的创新思维,这时候在回归到设计的本质——实用上来,就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了。

  对于高职的服装设计专业来说,其与高等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其更加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因此,教师必须要采取有效地措施加强教学与社会之间的联系,着力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屏障。首先,要带领学生走进工厂,让其了解服装设计、生产以及销售全过程,如果学校有条件,还可以让学生深入到各个环节之中,以此来强化实践。其次,要聘请服装设计人员、工厂技术人员等定期来学校开展专题讲座,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实际情况,缩小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差距,使学生能够在毕业之后更好的走进社会并适应社会。

  总而言之,高职教师要想做好现阶段的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工作,就必须要加强对实际情况的调查和研究,全面掌握在于教学工作之中问题,并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够寻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才能够更好的提高教学的质量,培养出更多的符合社会需求的服装设计师。

  [1] 吴慧雯,连敏,陈东生. 应用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新模式——与企业成衣设计相衔接[J]. 纺织教育, 2009,(02) .

  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中对独立学院的规定是:“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这种规定明确了独立学院的性质,它既不属于公办、也不完全意义上的民办高校,而是公办性质、民营机制运行的一种新体制。独立学院的创立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大创举,在十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发挥了其应用的作用,缓解了我国高等教育严重不足的问题。

  在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下,其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应该有别于“一本”或“二本”艺术设计专业所培养的服装设计师和服装工程师,而是应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加强学生的使用能力培养。本文将以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为例,基于独立学院的办学特征,探寻应用型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将其上升为理论高度,然后将其在独立院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推广。

  由于独立学院在创办之初都是依托“母体”的资源进行办学的,因此多数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设施和设备、师资和人才培养方案等均沿用“母体”本科院校的方法和方式,这既不符合国家和社会对独立学院发展的要求,也不符合学生及家长对独立学院的期望。教育部明确提出,“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经过近年来的办学实践,培养高素质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独立学院的共识,大多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复合型”,还有少数独立学院定位为“创新型”。

  服装设计专业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装行业和专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加大对实践环节的培养,培养学生在款式设计、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制作等环节的操作能力,要加强学生对服装材料、服装市场和服装设备等方面的操作和运用,才能满足服装行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独立学院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区别于“一本”或者“二本”院校培养服装设计师或服装工程师,而应该培养应用型很强的服装设计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因此独立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唯一的选择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

  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从办学之初就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强应用、善创新”的人才培养原则,强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创新思维、开拓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自2003年开设服装设计专业以来,一直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通过“服装设计工作室”、服装专业校企合作等教学模式,加大对服装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力度,培养了一批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的服装设计人才。

  服装设计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发展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定位,培养目标定位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不同层次与类型的服装院校在其专业设置和教学定位的不同。独立学院培养的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层次的专门人才,所属其中的服装设计专业因其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是区别于高等服装设计教育模式中的以工科为主的第一种模式和以设计为主的第二种模式。

  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在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服装设计工作室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和“职业资格鉴定模式”等教学模式,做到“五个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法训练与创造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内教学和教外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来培养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目前实施成效显著,学生多次在全国,特别是省内获大奖,学生技能有很大的提高。

  (一)“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服装款式设计的能力。“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是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最有特色的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可以强化实践性教学,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服装款式设计方面动手难的问题,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是一种十分有利的模式。

  “服装设计工作室”, 顾名思义是围绕服装设计进行的, 目的在于解决教学领域里如何学好, 做好服装设计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 首先要运用合理的设计方法, 然后再进行提升、超越, 创作出新的思想和思路米乐。在服装设计工作室里,专业老师将事先设计好的服装设计项目布置给专业学生,让学生根据服装市场和服装企业对服装产品的要求,遵循服装设计的程序和规律,结合专业学生的灵感和对流行的把握和运用,将其用服装设计图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往在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对强调服装设计的艺术性,而忽视了服装产品的市场性和工艺性;在服装设计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中,将服装市场和服装企业对服装产品的要求加入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使专业学生设计的服装产品更加适合服装市场和服装企业。

  在“服装设计工作室”里,教学内容以《服装设计学》等相关课程为主线,包括造型基础、时装画技法、服装色彩学、服装结构设计和样板的制作、服装工艺制作等,以及一些以服装相关的辅助类选修课程;改变以往单一环节的教学模式,力求将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制作等三个主要环节融会贯通;把服装设计理论、专业学生艺术创作的灵感与服装市场和服装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同时以服装产品开发等项目教学为主线,将服装设计理论运用于服装产品开发过程中,解决服装设计过程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的整合上,以《服装设计学》为主线,把服装设计专业主干专课程纳入到工作室的统筹管理,对各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增加以服装设计相关的学科前沿和边缘内容,模拟或把企业服装产品开发模式和项目引入工作室,与实际生产进行零距离接触。

  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服装设计工作室”是校企共建的产物。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将服装企业产品开发的项目引入“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中。在服装产品开发和“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过程中,专业老师和学生按照服装企业对服装产品的要求,发挥自身对服装艺术设计的能力,将自己的设计理念融入服装产品的开发中,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加培养了学生服装产品开发的应用能力。

  (二)“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服装结构设计和工艺制作能力。服装设计“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是学校依托服装企业在服装加工设备、服装高级技术人才以及对服装市场的熟悉和了解等资源优势,培养学生对服装市场、服装行业和对服装产品开发和加工等技术方面的能力,从而提高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就业“零距离”。服装设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制作》是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两个很重要的环节,而且其实践性很强;同时我国服装设计人才培养中重设计轻工艺的现状使学生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制作能力一直很弱。服装生产企业则在《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制作》等环节有着丰富的实验经验和高技术人才优势。 转贴于

  “服装专业阶段性教学实习平台”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服装结构、服装样板制作、成衣工艺制作和服装材料为主线的实践技能课程,包括服装结构学、服装工艺学、服装材料、工业制板、工业生产管理等课程。我们整合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所有实践性环节,将其分成四到五个不同的模块,然后在不同的学期安排一定的时间下到服装企业进行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在实践性环节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服装企业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具有高级技师资格的师资,模拟服装流水生产的场景,来提高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在服装结构和成衣工艺制作的动手能力。同时《服装结构》与《服装工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线,充分依托服装企业现代化的加工设备,加强计算机在服装款式设计、样板制作、放码、服装企业管理等方面应用的实践教学,而这些教学实践环节的实现都是通过下到服装企业来解决的。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2007开始和江西文丰服饰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共建“服装设计专业阶段性教学实习平台”,来解决学生在《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制作》环节中的动手能力。

  毕业实习环节也是加强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校企合作共建“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实习基地”,为毕业生的实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实习平台。在毕业实习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熟悉服装产品开发过程的程序以及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制作等相关环节技术要求,为毕业设计和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毕业实习的安排上,根据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将本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在第六学期全部结束,从第七学期开始,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兴趣,选择不同类别的服装企业的进行顶岗实习。同时学校对毕业设计过程也进行了改革,在毕业生进行实习的过程中,学校和服装企业根据企业生产特点拟订在本企业毕业实习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及大纲,再由指导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在“毕业生实习基地”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服装企业提供相关的加工设备和条件,让毕业生在服装企业完成毕业作品的设计和制作,毕业生只要在学校规定的答辩和作品展示的日期将作品带回学校答辩和展示。

  (三)”职业资格”教育模式培养了学生就业能力。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并重是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手段。我国现行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加重视学历教育,而忽视职业资格教育,从而导致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现在我国开始推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这为高技术人才培养提供了机遇。

  独立院校服装设计专业要把传统学历教育与服装职业资格教育完美地结合起来,通过把服装设计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服装市场运作等知识相结合。学校通过学历教育提高了专业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修养,通过职业资格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独立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将国家对服装职业资格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纳入课程内容,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进行培养和考核。在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推行“双证”制,即学生毕业时,既要拿到毕业证也要取得服装设计相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服装设计专业注重学历教学和职业资格教学相统一的原则,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对“服装设计师”或者“服装设计定制工”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尤其是对操作能力的要求,加大学生证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制作等能力的培养,使其顺利通过国家职业技能资格鉴定,达到相应的服装职业资格要求。从历年的学生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成绩来看,效果还是明显的。

  通观现阶段各独立学院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过程,普遍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当前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分的依赖了母体,因此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计划都照搬母体的。服装设计专业仍然沿袭一本或二本院校的重设计、轻技能的人才培养理论,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倒提高。服装设计专业从招生到培养等整个过程都沿袭一本或者二本院校的模式和方法,使培养学生同样缺乏服装设计专业相关的实践能力和服装市场运作能力,但又由于招生时文化水平和艺术水平较低,同样也不具有服装设计师和服装工程师所具有的艺术素质。

  现行独立学院办学机制,造成了独立学院的师资过份依赖母体、自身师资建设严重不足,尤其是具有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技师、高级工艺师等技术性师资的缺乏。

  在当前我国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师资有二种极端现状,一类师资是“学院派”,有很强的理论知识和美术功底,但缺乏服装设计市场运作能力和成衣制作能力;另一类是“工厂派”,有很丰富的服装生产和制作经验和服装市场运作能力,但缺乏对服装设计系统知识的掌握和艺术眼光,这些都为服装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造成了障碍。

  独立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要加强自己的教师梯队建设,将更多青年教师派到服装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增强服装设计专业教师的动手能力;或者学校聘请服装企业一些生产技术人员来校任教,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独立学院主要靠自筹经费谋求发展, 政府及社会投入的资金很少, 实验室及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投入相对较大, 因此实验室及校内实习基地资源非常有限。独立学院多半依托母体学校的实验室资源,只建设少量自己的实验室甚至根本就没有自己独立使用的实验室。而且服装加工和检测设备日新月异,更换和淘汰速度快,使本来就严重不足的教学设施更是雪上加霜。